arw-03

总结

该内容的核心是指导学生如何从一个宽泛的兴趣领域发展出一个具体、可行的学术研究课题。总结要点如下:

  1. 从宽泛到具体(The Funnel Method):研究选题是一个逐步聚焦的过程。它始于一个宽泛的兴趣领域(如环境经济学),然后 narrowing down 到一个具体现象(如污染),接着形成一个包含概念关系的狭义主题(如工业污染对健康有害),最终提炼成一个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如特定工业废气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

  2. 关键概念区分

    • 宽泛主题 vs. 狭义主题:宽泛主题只是一个研究领域(如人口迁移),而狭义主题则明确指出了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人口迁移对本地居民就业的影响)。在构思时,应致力于提出狭义主题。
    • 个人问题 vs. 研究问题:个人问题仅源于个人兴趣,而研究问题则必须能够融入现有的学术对话,对更广泛的学术共同体具有意义和吸引力。选择研究问题至关重要,因为研究是参与一场学术对话,而非自言自语。
  3. 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灵感来源多样,可以来自导师的指导(提供论文、数据集或直接建议)、个人过往的研究经历、学术研讨会或文献阅读的启发,以及对现实世界(如新闻热点)的观察与思考。经典的宏大命题(如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也是丰富的选题来源。

  4. 实用方法与后续步骤:为了帮助学生构思,演讲者提供了一些辅助工具,如通过分析一个现象的“起因(Causes)、影响(Consequences)、成本(Cost)”(3C原则)来发掘潜在的研究关系,并将提供具体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以实践选题过程。

首先,为更好地了解大家的学习进展与当前状况,我想请各位同学配合。请尚未确定研究选题、即尚未启动研究过程的同学举手示意。据我观察,约半数同学属于此情况。那么,对于那些已经确定了导师(advisor),并对研究方向已有大致概念的同学(即便尚未最终敲定具体选题,但已大致明确研究范畴并选定导师),也请举手示意。好的。这表明我们大多数同学仍处于研究的起始阶段,尚未深入开展具体选题工作。因此,今天讨论的部分内容,对于已经选定选题的同学而言,或许会显得有些重复。但我相信,除非您已经完成了整篇论文的初稿,否则我将强调的重点仍将对各位有所裨益。我希望今天所阐述的材料对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所帮助。

我想首先澄清一些关键概念。这是一个我们过去常听到的现象,尽管现在这类情况已越来越少见。早期学生在研究方向上可能不够明确,但现在大家对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因此,这个例子或许不再那么完全贴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我仍希望通过它来阐明一些核心观点。当学生说“教授,我想研究健康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时,这固然值得称赞,因为这些是广阔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兴趣领域或大致的研究方向,尚未构成一个具体的研究思路。换言之,这只表明你不愿从事金融领域,而对健康或环境议题感兴趣。但这并非一个研究选题。我们需要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将“环境”缩小到“污染”。如果学生说,“我对污染问题感兴趣”,那么这就指向了一个具体的现象,比仅仅表达对环境经济学主题感兴趣要好得多。这使我们更接近一个宽泛的研究议题,即一个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然而,这仍不是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研究思路或研究问题。 这时,它还只是一个现象,甚至称不上一个想法。它只是你指出的某个现象,你认为你对此感兴趣。如果学生提出“工业污染对健康有害”这个想法,你会发现,这句话实际上已经将“污染”和“身体健康”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一旦你能将这两个概念关联起来,形成一种关系,你就比最初更接近一个研究想法,并将研究主题缩小到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此时,你不仅有了关系,甚至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假设,并预设了这种关系的走向——即“工业污染对健康有害”。这实际上是一种假设。在你通过实证研究确立这种关系之前,你已经有了一个预期的方向。一旦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得以阐明,你就离一个研究问题更近了。

即使是“工业污染对健康有害”这样的表述,也依然过于宽泛。如果你继续追问:具体是哪种工业污染?它如何危害健康?你可以将其细化为某种特定的污染。对何种健康产生影响?通过什么渠道?影响谁的健康?在什么情境下?持续追问这些问题,就能将研究聚焦到一个明确的问题。例如,我们将污染确定为“工业废气、烟尘和二氧化硫”,将健康影响确定为“城市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这样,你就能够提出一个具体的、可研究的问题:“工业废气、烟尘和二氧化硫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这是一个研究问题,你可以据此着手调查。这正是从一个非常宽泛的兴趣领域,逐步发展到具体研究问题的过程。

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之间存在差异。当提到研究主题时,有些人指的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而另一些人则指更具体的范围。我将指出,宽泛的研究主题在心中并没有明确的关系。如果你仅仅说“我对中国的城乡人口迁移感兴趣”,当你向他人(比如在会议上)介绍自己时,可能会说:“我主要研究劳动经济学,对中国的城乡人口迁移感兴趣。”然而,这并未包含任何狭义的主题或明确的关系,它只是一个宽泛的领域。因此,这便是一个宽泛的研究主题,它通常与你从事的专业研究领域相关,例如“中国老年人健康”或“自动化”。这些都仅指一个专业领域,其中没有包含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兴趣领域,即一个宽泛的主题。

狭义的研究主题则暗示着两个经济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人口迁移及其对本地居民的影响”,这里“人口迁移”是一个概念,“对特定群体的影响”是另一个概念,两者之间存在关系,这便是一个狭义的主题。因此,当我在本课程中要求你“提出一个主题”时,我指的是提出一个狭义的主题版本,即你需要阐明一种关系。例如,“技术与劳动力市场结果”或“贸易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这些都表达了明确的概念关系,属于狭义的研究主题。在作业中,当我要求你提出三个狭义主题时,你需要提供你希望探究的三种关系。这虽然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但通过思考概念间的关系,你已非常接近研究问题了。这就是宽泛主题与狭义主题之间的区别。那么,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之间有何区别?当我们思考研究问题时,首先需要区分“一个问题”与“一个研究问题”。当我做出这种区分时,我希望你思考,当我们谈论一篇论文时…… 一篇论文(thesis)有两个核心要素:论文本身和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应言简意赅,它代表一种立场,并参与到学术争鸣或对话之中。你的立场只有在学术对话的背景下才能清晰确立。这也是区分“一个问题”和“一个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个问题”可能仅限于你个人感兴趣的范畴,而“一个研究问题”则不仅要让你感兴趣,更要能引起广泛学术共同体的关注。因此,你必须清楚何谓真正具有研究价值。若不能区分二者,你可能会选择一个个人感兴趣但缺乏学术对话基础的课题。这将导致你越深入研究,遇到的困难越多,进展也越发艰难。简而言之,“一个问题”是你个人想探究的,而“一个研究问题”则具有学术意义,是其他学者也希望探讨的。这意味着你并非独自探究某个研究问题,而是作为其中一员,与其他学者共同审视它。

因此,务必选择一个研究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你的问题必须对其他学者有意义,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选择这样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研究问题,一个社区性问题,而非个人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解方式。不要仅仅选择一个个人问题,不要只想着“我就是想做这个”。你个人意愿的重要性,远不及学术共同体认为什么值得做。所以,你必须选择一个他人也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你的目标是进入一场学术对话,而不是创造一个只有你一人参与的对话。这就是“一个问题”与“一个研究问题”之间的区别。

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问题”和“一个研究问题”的区别。现在,我们来深入探讨“研究问题”本身。正如之前污染案例所示,一个研究问题应当具体且详尽,它通常以一个真实的疑问句形式呈现,句末可加问号。例如:“地方经济投资如何促进农村移民回流?”“退休对老年男性的健康有何影响?”(这里我特意只关注男性,而非所有人群。)“中国房价上涨如何影响劳动力成本和技术采纳?”这些例子虽然仍可进一步具体化,但已具备明确性。研究问题可表述为真实的疑问,其核心特点是高度的特定性。

即使是从一个宽泛的研究主题中,也需要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例如,若你希望研究农村移民,我建议你在这一宽泛主题下探究一个具体的、有内在关联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因为你需要选择一个真正具有学术意义、能引起学者兴趣且对你而言可行的关系。这一过程本身就已是研究。

有时,研究课题可能由你的导师提出,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从一个现象到该现象内部或相关联的特定关系,这一凝练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有时,导师会直接为你指定这种关系,例如让你研究A和B之间,或X和Y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本课程中,“课题”本身就是研究。当我提及“课题”时,通常是指其自然形态,即在两个宽泛经济概念之间已经存在的某种自然关系。所以,寻找研究课题可以从你的兴趣、经验或实际情况自然引导的方向开始。

班上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想法,他们已经启动了这个过程。研究的起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你的导师给你一篇论文阅读,让你接触到经济变量间的某种关系;或者导师给你一个数据集,不直接告诉你X和Y,而是提供一个独特的数据集让你从中自行决定要分析的两个变量;又或者,导师直接为你建议一个课题,只是提供一个自然形态的课题,比如让你研究X和Y。当然,也可以是基于你自己过去的工作,正如你们在第一堂课上所说,你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你们在本科阶段已撰写多篇论文,课题可以是你们过往研究的延伸。也可能是在研讨会上,听闻他人探讨某个议题,阅读相关文献后受到启发,对某个现象或关系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此外,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讨论、新闻报道也可能引发你们的思考,促使你们希望了解学界对此有何独特视角或研究方向。总之,课题的来源是多样的,可能存在于任何地方。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梳理一些潜在的选题来源。即使在本课程中,你们也能发现许多课题。比如上次我们讨论的“人才流失”现象,其中就蕴含着大量可供研究的关系。因此,我将继续为大家提供一些潜在的选题方向。

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动力,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经典巨著《国富论》所提出的宏大命题。从那时起,如何提升国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繁荣,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说,是哪些根本性因素在推动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由此引出了关于要素积累和生产力的探讨,这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随后,经济学家们进一步提出了他们认为更具根本性的因素,例如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制度基础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所有这些要素,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例如,如果我们审视中国经济自2012年以来的增长轨迹,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关系。这些都是现存的关系,等待我们去检验和重新审视。很多经济学研究的精髓可能被遗忘,人们不再记得成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头。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核心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源头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来衡量和呈现。有些指标可能是直接的经济产出,有些可能反映可持续性(如绿色发展),还有一些则关注社会福祉和共同富裕。在经济增长的文献中,一个关键的讨论点在于,这些不同指标之间的关联强度及其相对重要性。审视这些指标,你们会发现许多可以深入探究的课题。经济增长及其驱动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世代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这是一个极佳且持续受到关注的研究主题。在经济发展领域,这个讨论经久不衰,你们总能找到切入点进行探讨。

此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你们思考潜在的研究关系。我已经在课程网站上上传了三个相对宽泛的议题。这些并非具体细小的题目,而是提供一个大方向,你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更具体、更聚焦的研究项目。鉴于有些同学可能尚无明确的选题方向,我希望通过课堂互动,给大家一个思考和探索自己兴趣的机会。通过讨论,大家或许能从中获得启发。我稍后会把这些议题发到群里,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议题公布后,我们随即进入分组讨论环节。每组由四名同学组成,请大家从已发布的议题中挑选感兴趣的方向,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AI工具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入探索。关于如何将一个专业领域或宽泛议题细化为具体的探究方向,此前我曾以“人才流失”(Brain Drain)为例,为大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分析任何一个现象时,可以借助“3C”原则,即分析其“起因”(Causes)、“影响”(Consequences)和“成本”(Cost),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思考方法。当然,你们也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初步尝试。

【讨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