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w-02-2

总结

1. 研究的定位与抱负:

  • 超越“次要论断”:研究者(尤其是本科生)不应将自己局限于提出次要或微小的论断。应志存高远,勇于切入围绕“主要论断”或“突破性论断”的重大学术对话。
  • “对话”与“证实”:论文的核心是“立论”与“对话”的结合。本科生的研究虽多为“证实性”工作(如用新数据验证既有理论),而非创造全新的主要论断,但这同样是对知识体系的重要贡献,是加入学术对话的有效方式。

2. 剽窃的根本问题:身份认同的背叛

  • 大学的本质:大学(University)作为追求“真理”(Veritas)、“光明”(Lux)与至善的师生共同体,其核心目标是探索真理。
  • 大学生的身份:作为大学的一员,大学生的身份应是“真理的求索者”和“光明的学徒”。
  • 剽窃的深层原因:剽窃不仅是技术或道德错误,更是对自身“真理求索者”身份的根本性背叛。其根源在于忘记了“我是谁”,是一种身份的迷失,将虚假置于真理之上。

3. 剽窃的定义与形式:

  • 核心定义:剽窃(Plagiarism,词源意为“绑架”)是将他人的思想、作品据为己有的行为,是一种“学术盗窃”。
  • 多样形式:剽窃不仅限于逐字逐句的复制,还包括:
    • 思想盗用: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或概括他人的核心观点,却未注明出处。
    • 隐瞒二手来源:在引用对第三方作品的评论或解读时,未注明提供该见解的二手文献来源(如评论家著作)。
  • 正确的做法:学术研究鼓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前提是必须通过规范引用的方式,对所有借鉴的思想和材料的原创作者给予明确的署名和致谢。

论证的重要性各异,它可以是突破性论断、反驳性论断、主要论断,也可以是对既有理解的实质性改进或修正,以及次要论断。有些论文甚至将自身定位为对某事理解的微小贡献。

因此,在选择研究主题时,你不必局限于次要论断。你可以从主要论断中选择;可以选取反驳性论断,并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再验证;你也可以带着突破性论断进入学术对话。为何不可?

选择主题时,你可以志存高远,投身于某个重要的学术对话,并从强大的文献影响力中获得深刻启发。你不必从小处着手,可以切入一个主要论断的对话,即便你的贡献可能只是对其中某个部分的验证。

你不必只关注次要的讨论。可以志存高远,即便你的工作是验证主要论断中的某个部分。你并非要提出全新的主要论断,而是要加入一场围绕主要论断展开的对话,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在寻找研究主题时,你不必自我设限,认为只能提出次要论断。在查阅核心参考文献时,也不必仅限于那些微不足道的研究。你可以尝试找到一个重要的学术对话并寻求切入点,即便你的目标只是加入由主要论断开启的讨论,而非独自提出主要论断。

希望我已将此点阐明,后续会通过更多例子进一步说明。总的来说,研究可以是“发现”,也可以是“证实”。这是经济学写作领域的一个普遍共识,在此我再次引用格林洛克(Greenlock)的观点。

本科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是证实性的。你验证现有论断,而非提出自己的主要论断。你可以加入由主要论断开启的对话,但在其中你只是验证或挑战某个观点。

例如,本科生可以对已建立的理论进行新的检验,即便其本质仍是证实性的,但此类研究仍被视为创新,因为它通过应用等方式增加了我们的知识。这也是学者们对本科论文普遍持有的共识:其性质主要是证实性的。

因此,为了让你的论文更具吸引力,我鼓励你深入理解关于某种现象或关系的重要学术对话,理解其中的主要论断及其背后动因。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切入这场围绕主要论断展开的对话,但你的工作是进行证实。这样,你既能拥有强烈的研究动机,又不必执着于提出全新的论点。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我曾多次强调此点,现在再次重申:一篇优秀的本科论文往往能超越一篇平庸的硕士论文。因此,对于那些具备能力、精力充沛并有时间投入的学生,请志在完成一项真正有分量的工作。这样,如果你将来攻读研究生,你的硕士论文很可能与此类似,你将清楚地知道期望是什么,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原型。你可以全身心投入你的工作,这将为你未来节省大量精力。

再次总结,论文(thesis)的核心在于“立论”与“对话”的结合。你必须理解这场对话,才能明确自己的立场。反之,如果你无法在对话中阐明自己的立场,便无法形成一篇合格的论文。 “研究”意味着什么?它是一项持续且深入的探索。这并非指“既然他人已完成某项研究,我就无处可添”。恰恰相反,研究的本质在于不断贡献新知。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富有价值的讨论领域,并发现其中的“未知元素”。也就是说,要探究那些若无深入研究便无法自然揭示的真相。例如,如果某种关系显而易见,那么研究的重点应转向其“量级”而非存在性,否则便会失去深度。知识的创造是通过构建论证来实现的。论证,即基于理论推理和实证证据,对事物间关系及其断言的阐述。因此,进行研究就是在构建关于某种关系的论证,并且这些论证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支持,否则便不能称之为研究。以上是对论文和研究基本概念的阐述。

接下来,我将就“剽窃”这一令人不安的话题进行讨论。这个话题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为没有人喜欢谈论它,它带有负面色彩,让人不愿深入探讨。然而,有些令人不适的话题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即使这会让大家感到不适,我仍必须提及。我们深知,撰写论文是一个极度艰辛的过程,所有教员对此都深表理解和同情。尽管最终能带来成就感,有时当研究结果与预期相符时也能带来愉悦,但整个过程确实充满挑战。我们承认,撰写论文的当前投入巨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专注和专业技能,而其未来的收益却是不确定的。这如同创业,你无法预知是否会取得成功。论文的未来效益在毕业时才能显现,例如在一月、五月或六月。这些效益在当下是不可见的,更长远的职业发展益处也显得遥远。如果对此缺乏信念,整个过程将更加艰难。因此,整个过程需要坚定的信念:相信投入这项训练的价值,相信每一步的坚持。同时,也应相信选择了一个好的研究方向,且论证足够有力,最终必有所得。即使未能发现预期结果,也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贡献。因为若基于既有的理论、证据和研究,理应有所发现,而最终却一无所获,这本身就可能构成你的研究贡献。在本课程中,我将展示一些“零效应”研究的案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你必须怀抱信念完成整个过程,才能最终获得回报,这些回报有时是短期的,有时则是长远的,这取决于你对所获技能和价值的信任程度。

然而,这个宝贵的过程可能会被一件事物所破坏,那就是剽窃。剽窃是指蓄意盗用他人成果并将其冒充为自己的行为。它将从根本上侵蚀整个培训过程的价值和所有潜在的益处。为了让大家从根本上抵制剽窃行为,我希望通过一种不同于简单告诫“这是错误”的方式,来阐明为何绝不能与剽窃有任何瓜葛。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根本性疑问:为何大学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这是因为你是一名大学生。若选择其他职业,便不会被要求撰写论文。然而,既然你选择进入大学,撰写论文便成为你作为大学生的身份标志与核心目标。这一点似乎不言自明:你来到这里,大学便要求你以大学生的身份完成论文。

那么,什么是大学生呢?在四年学习生涯中,我们不断自问:我是谁?我是一名大学生。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要准确定义“大学生”,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大学”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大学?追溯“大学”(university)的拉丁语词根“universitas”,其本义是“整体”或“共同体”,特指由教师与学者们共同组成的社群,他们在此汇聚,为某个特定目的而协作。这便是大学从词源上所体现的深层含义。

那么,这个由师生共同构成的整体社群,其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最直接的探寻方式是审视各大学的校训。校训清晰地阐明了大学所宣示的身份定位和其所追求的目标,它代表着这个社群的核心精神。当你踏入并归属于这个社群时,你便与它一同向世界宣告:我们是谁,我们将致力于何事——而这,正凝结于大学的校训之中。

在此,我将以美国大学为例。尽管我衷心希望未来中国大学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高等学府,但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大学仍在全球顶尖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借由审视美国大学的校训来进一步探讨。以哈佛大学为例,无论你对其有何看法,它无疑仍位列当今世界一流大学之中。哈佛大学的校训是“Veritas”,拉丁语意为“真理”。这正是他们向世界宣告的立校宗旨:一个以追求真理为核心的社群。无论实际运作中是否完全恪守,这都是他们公开宣示的大学存在之根本目的。

在西方文化中,“光明”与“真理”常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耶鲁大学的校训便是“Lux et Veritas”(光明与真理)。值得注意的是,印第安纳大学作为一所公立学府,其校训亦与私立的耶鲁大学不谋而合,同为“光明与真理”,这显示了对核心价值的共通追求。我的母校加州大学拥有十个校区,但我们共享着“Fiat Lux”(让光明普照)这一共同校训。此校训中同样蕴含着对真理的追求,因为光明与真理在深层意义上总是相连。华盛顿大学的校训与加州大学如出一辙,亦是“让光明普照”。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借汝之光,得见光明),再次强调了光明与真理在西方文化中的紧密关联。再如声誉卓著的阿默斯特学院,其校训为“Terras Irradient”(让他们为世界带来光明),“光明”一词在此反复出现,意义非凡。 从美国众多知名学府的校训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光明”与“真理”这些核心概念的反复出现。例如,密歇根大学以“艺术、科学、真理”为圭臬;西北大学奉行“凡是真实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信念是“以真理求卓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则秉持“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的教诲。这些无不强调了大学对真理的深刻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山东大学的校训——“追求卓越,止于至善”,虽与上述直接提及“真理”有所不同,但也同样彰显了对崇高价值的无限向往。

那么,大学究竟为何?无论是借鉴美国还是中国的大学模式,其核心都蕴含着一种对至善的追求。从这些顶尖学府的办学理念来看,大学被定义为一群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人的集合。它是一个由学者、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社群,他们彼此协作,共同探索真理,营造一个崇尚良善的共同体。

既然大学的本质是真理的殿堂和至善的社区,那么作为大学中的一员,我们的身份便不言自明。你是一名大学生,这意味着你理应是光明的学徒,真理的求索者,至善的实践者。这份身份,是你选择踏入大学殿堂时便已确立的,并将成为你此后人生的底色。

有了这份对自身身份的认知,我们便无需赘言某些行为的对错。例如,关于抄袭,它并非仅仅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它更关乎你的身份认同。作为一个真理的学徒,你绝不会,也绝不应该,将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因为这种行为与你所追求的“真理”完全背离,与你“真理求索者”的身份格格不入。它不是“你”会做的事情。因此,你之所以不应该抄袭,并非仅仅因为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是因为它根本上不符合你的身份。你来到大学是为了寻求真理、光明与至善,而不是为了追逐虚假。

抄袭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对自身身份的认知盲区——你忘记了自己是谁。 这种身份迷失先于道德危机而存在。一旦我们认清并珍视自我,便不会做出与自身相悖之事。

因此,有必要对“抄袭”一词进行定义并追溯其词源。根据《简明牛津词典》的解释,抄袭是指“将他人的思想、作品、发明据为己有的行为”。其中,“据为己有”是关键所在。若在使用他人成果时注明出处,这完全是可接受的,甚至在学术界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任何研究都无法凭空而生,我们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若明知是他人之作,却将其冒充为自己的原创,这便是抄袭。

“Plagiarism”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绑架”。所以,抄袭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绑架”,等同于学术盗窃和抢劫。我们鼓励学习和引用他人的思想,但前提是必须给予应有的认可。若不这样做,将他人的心血完全据为己有,便是学术上的抢劫,也是一种学术自杀。

综上所述,抄袭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本心”的深层问题。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源于内心偏离正轨,因为你忘记了自己是谁。这正是抄袭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我将展示一个真实的抄袭案例,并提出一些建议。这是一个硕士论文摘要,乍看之下,其英文表达流畅优美: “我们利用在特定时期内涵盖多家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政治限制对企业资产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不受影响,而内部融资的可得性对在沿海地区经营且外资持股甚少的外资企业的增长构成了制约。尽管这些企业受到制度歧视,但由于其高生产力现金流异常充裕,因此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市场可能并非实现快速增长的唯一要素。”

然而,我们学院的教授们偶然发现这篇摘要与某篇发表在2010年《发展经济学杂志》上的文章高度雷同。尽管所引用的中国企业数量和研究期间略有差异,但大部分内容,尤其是核心观点,几乎一字不差: “我们考察了流动性对增长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不受内部融资可得性及私人企业(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经营的私人企业)增长强度的影响。同样,由于其高生产力,现金流对这些企业而言异常充裕,它们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尽管受到金融机构的歧视,但其市场发展良好,市场可能并非实现快速增长的唯一要素。”

这便是极端抄袭——我们称之为“逐字逐句抄袭”,包括标点符号在内的完全复制。 这种逐字逐句的抄袭行为一旦被发现,学生便需承担相应后果,例如被要求对其论文进行全面修改。在某个案例中,学生虽然在论文中呈现了原创内容,却直接照搬了某篇论文的摘要。被发现后,学校给予学生修改论文的机会。在修改后的版本中,学生在摘要部分明确承认其研究是对此前被抄袭论文的延伸。

抄袭一旦被发现,后果往往是痛苦的。轻则延期毕业,重则无法获得学位。我们曾有一名国际硕士生,在论文答辩时,有教师在现场使用电脑核查其论文内容。结果发现该生将维基百科的整段文字直接复制作为其硕士论文的背景部分。经指出后,该生答辩未能通过,并被要求重写论文。这便是抄袭所带来的惨痛教训。

尽管学校和学院设有诸多审查流程以防范抄袭,但我认为这些流程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真正重要的是,学生应认识到自身的学术身份,掌握规范的引用技能,从而从根本上避免抄袭问题。事实上,在中国,教育部每隔三至五年会对硕士和博士论文进行抽查,通过专业查重软件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抄袭,学生的学位将面临威胁。因此,切勿等到被查出时才追悔莫及。作为追求真理的学子,我们应当从一开始就坚守学术诚信,远离抄袭。

接下来,我将引用傅士乐教授的一些案例,以具体阐明何为抄袭、何为非抄袭。关于引用的详细规则,我们将在课程后续章节中深入探讨。此处,我先提供一些具象的例子。以下是一段原文: 人类正面临一个问题:社会面临深刻动荡,经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重构。在尚未完全意识到之时,我们已然投身于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文明,这便是第三次浪潮的意义。迄今为止,人类已历经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每一次都几乎彻底颠覆了既有的文化或文明,并将其置于历史的进程中。 第一次浪潮,即农业革命,历经数千年方发挥其深远影响;第二次浪潮,即工业文明的崛起,仅用了百年光阴。如今,历史进程加速,第三次浪潮预计将以数十年的时间席卷全球,彻底改变现有格局。若您在论文中引用关于文明浪潮的观点,例如提及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是历史上的两次革命性变革期,前者耗时千年,后者约持续一个世纪,而我们正处于第三次浪潮的门槛,这次变革可能只需数十年。即使您并非逐字抄袭,而是以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这些思想,但若这些核心观点源自某个特定来源(例如奥尔登的著作),而您未注明出处,这仍构成抄袭。抄袭并不仅限于逐字照搬,也包括未经授权概括或转述他人思想。然而,若您明确指出这些观点来源于何人,并提供恰当的引证,那么这完全符合学术规范,便不再是抄袭。

再举一例。例如,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一句核心观点是“若不理解死亡,生命便无法被完全领悟”。若您将此句改写为“艾米莉·狄金森坚信,除非我们理解死亡,否则便无法完全领悟生命”,即使措辞有所不同,但若这一观点或对狄金森诗歌的解读并非您独立得出,而是通过阅读温迪·马丁等评论家的著作所获,而您在论文中未提及这位评论家,这同样构成抄袭。即使您讨论的是第三方的作品(如狄金森的诗歌),但若您借鉴了他人对作品的评论或解读,却隐瞒了中间来源,即温迪·马丁的贡献,这仍然是学术不端。正确的做法是,明确指出“正如温迪·马丁所指出的那样”,或在文末以括号形式添加引用,给出恰当的参考文献信息。这样做,即使您未特意强调这位作者,也完全符合规范,便不再是抄袭。

这些例子旨在说明,抄袭并非仅指逐字复制。它还包括在援引第三方作品时,隐瞒了您从二手资料(而非直接阅读原文)中获得的评论或解读,未注明中间来源的情况。本课程后续将详细教授如何正确引用,以帮助您避免抄袭。在学术研究中,我们鼓励您利用他人的材料,但前提是必须以规范的方式进行。 我们鼓励您利用他人的材料,尤其是对他人的思想和作品进行总结和转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求您向这些思想和材料的原始作者致谢。这是一种双向要求:既要合理引用他人的作品,又要明确标注其贡献。绝不允许只借用他人的成果而不给予应有的署名。请谨记,作为追求真理的学子,您内心深处应排斥抄袭行为。这需要耐心培养一种习惯和技能:始终清晰地记住所引用材料的来源,并主动向原作者致谢。一旦掌握,您将终身无虞抄袭之忧。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下周,我们将探讨如何选择研究课题,以及如何将课题转化为具体的研究问题。届时,我也会与大家分享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