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rw-01-2

总结

一、 推荐书目与资源

1. 经济学论文写作指南

  • 傅老师的中文著作 (课程名义教材):

    • 特点: 国内首部详细阐述如何撰写并发表英文经济学论文的中文书。篇幅精炼,文笔简明,重在阐明深刻的研究原理而非复杂技术。
    • 推荐对象: 尤其适合计划攻读经济学博士的同学。
    • 课程关联: 本课程将大量借鉴此书内容。
  • 《Doing Economics》 by Steven Greenlaw:

    • 特点: 英文著作,提供经济学研究的全面概览,帮助建立整体研究框架。已有中文译本。
    • 定位: 入门级指南。
  • 《The Economist's Craft》(中译名《普林斯顿经济学研究指南》) by Michael Weinbach:

    • 特点: 英文著作,更具深度,适合研究生及计划深耕学术领域的读者。旨在帮助研究者在职业生涯初期树立正确观念,避免走弯路。已有中文译本。
  • 陈硕老师的著作 (2014年版):

    • 特点: 风格鲜明,以研究者第一视角分享科研心路历程,深入剖析了选题、文献综述、引言撰写等环节的决策过程,被誉为打开了学术研究的“黑箱”。可读性强。
  • 《How to Write about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by Katrina Petko (2018):

    • 特点: 提供全面的写作概述,特别强调公共政策导向,对从事政策评估和因果关系分析的读者极具指导意义。覆盖范围广。

2. 提升思维与写作能力的拓展阅读

  • 批判性思维与深度阅读:

    • 《如何阅读一本书》 (How to Read a Book): 挑战并重塑阅读认知,教授深度阅读的方法。
    •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 (Beyond Feelings): 侧重于自我审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构建严谨的思考体系。
    •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经典著作,有助于深化逻辑思维,中文译本质量高。
  • 学术与英文写作技巧:

    • 《他们说,我说:学术写作中的关键对话》 (They Say / I Say): 核心在于教授如何将前人观点与自己的论述有效结合,提供了大量实用模板,揭示了学术写作的“秘密”。
    • 《风格的要素》 (The Elements of Style): 英文写作的经典之作,文字凝练,强调简洁、清晰、有力的写作原则,是提升英文写作能力的必读范本。

3. 实用文章与AI工具资源

  • 精选文章 (已上传至课程网站):

    • 约翰·科尔·科克伦《博士生写作技巧》
    • 杜克大学《经济学写作指南》
    • 哈佛写作项目《经济学写作》
  • AI工具相关:

    • 推荐电子书: Andrew Walworth 的《研究论文写作的正确英语》,其中第九章专门讲解如何将聊天机器人(Chatbot)作为写作助手。
    • 使用建议: AI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独立思考和文献查阅。其信息可能不可靠甚至虚构,使用时需极度谨慎。

二、 课程理念与论文写作的深层价值

1. 课程教学理念 * 本课程无固定教材,而是博采众长,整合多本推荐著作的精华内容,分享学术界的共识与经验。

2. 论文写作的核心价值:培养明智决策能力 (Smart Decision-Making) * 论文写作不仅是学术训练,更是一个持续做出明智决策的过程。 * 需要做的决策包括: 勤奋投入、独立思考、秉持公正、以证据为基础、对证据进行合理诠释等。 * 这种决策能力是雇主真正看重的核心素质,能让你成为备受欢迎的专业人士。

3. 个人定位与目标设定 * 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术深造 vs. 进入业界)来决定本科论文的投入深度。 * 基本要求: 无论目标如何,都必须扎实完成基础工作,掌握研究背后的原理。 * 建议: 不必因他人研究复杂而焦虑,也无需因结果不理想(如“零结果”)而气馁。学会理解和阐述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量力而行,但在能力范围内追求卓越。

三、 “论文 (Thesis)”的本质与定义

1. 词源与核心含义 * “Thesis”源于希腊语,意为“一种立场 (position)”。 * 论文答辩 (Thesis Defense) 的核心就是捍卫自己的学术立场或论点。

2. 论文的对话属性 * 论文写作本质上是参与一场学术对话 (academic conversation)。 * 你的研究必须置于现有文献和讨论的背景之中,以确立自己的立场。一个好的选题,必然根植于一个活跃的学术对话中。

3. “论文 (Thesis)”与“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的区别 * Thesis (本科/硕士): 核心要求是“应用能力 (application)”,即正确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 Dissertation (博士): 核心要求是“原创性 (originality)”“新颖性 (novelty)”,即在领域内做出全新的、颠覆性的贡献。 * 对本科生的期望: 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正确执行研究方法、能够清晰阐释研究结论。展现独特见解是加分项,但非硬性要求。

本课程将推荐一些参考书目。此前在征集大家对课程的期待时,许多同学都提出了具体的学习愿望,希望掌握某项知识或技能。针对这些需求,有几本优秀的著作能够提供全面的概览和清晰的指引。

首先,我强烈推荐一本中文著作。该书尚无英文译本,作者是大家熟知的傅老师。他虽然再次离开了学院,但我们始终视他为学院大家庭的一员。傅老师撰写的这本中文书,堪称国内首部详细阐述如何撰写英文经济学研究论文并成功发表的著作。

此书篇幅精炼,文笔简明扼要,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它能以最简洁的方式,将诸多重要原理阐述透彻。明确的原理至关重要;即便技术能力再强,若原理不清,便会在研究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因为方向不明。这本书的优点正在于此:它以中文清晰地阐明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并提供了示例。其内容精简,不涉复杂冗长的技术细节。

对于计划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同学,我特别推荐此书。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并非仅仅为了“享受”(尽管这其中也存在一些乐趣),而是一个百分之百伴随痛苦、却也确确实实能带来成就感的过程。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体验并存,且都真实存在。论文写作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甚至痛苦,从来没有捷径可言,它需要投入艰苦的思考。本课程也将大量借鉴此书中的材料进行讲解。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著作,我将逐一为大家推荐。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若能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帮助纠正以往可能存在的模糊或错误观念,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助益与启发。这种益处不仅限于论文本身,更在于做事的过程。我将反复强调,撰写论文中的决策过程,实则是在培养做出明智决策(smart decision)的能力。这绝非仅限于为本科学习撰写一篇毕业论文,它本身便是一个持续积累明智决策经验的过程。因此,这些优质书籍能够帮助你深入思考问题、探究其内在逻辑,并在决策时明确好的原则(principle)。它们在这方面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推荐的第二本是英文著作:Steven Greenlaw的《Doing Economic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Carrying Out Economic Research》。这本书提供了经济学研究的全面概览,与傅老师的书类似,都能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整体的研究框架。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也已出版中文译本。 此外,Michael Weinbach的著作也备受推崇。相较于易于入门的指南,这本书更倾向于研究生读者。如果读者未来计划深耕学术领域或攻读博士学位,本书能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初期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走弯路,因此其深度也更甚一筹。该书同样有中文译本,名为《普林斯顿经济学研究指南》。译名似乎采用了原书标题中“Economist Craft”等词语的直译,但具体原因令人费解。无论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陈硕老师于2014年出版的著作,则更具鲜明的个人风格。作为一名研究者,他真诚地分享了自己在科研实践中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如何探索并找到有效的研究方法。该书深入剖析了成功研究者的决策过程,揭示了他们如何在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引言及研究动机时进行规划,堪称将学术研究的“黑箱”彻底打开。尽管此书可能更侧重于对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读者,但对于任何对学术论文写作“黑箱”感兴趣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本极佳的选择。其个性化且成熟的视角,加上作者出色的文笔,使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内容涵盖了选题、文献综述、背景介绍、数据介绍、研究问题、细节讨论以及机制探讨等多个方面。尽管各章节标题可能略显枯燥,但内容却引人入胜,故笔者强烈推荐此书,并已亲自购阅。

此外,Katrina Petko于2018年出版的《How to Write about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同样值得关注。该书提供了经济学研究论文写作的全面概述,涵盖选题、文献综述等所有关键环节,并特别强调了公共政策导向。对于志在从事政策评估(特别是因果关系分析)的读者来说,本书的公共政策视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说,上述几本著作都旨在全面指导读者完成整个研究过程。格林的著作是入门级,温巴赫(Weinbach)的则更具深度,而陈硕老师的书因其研究者独白式的风格,揭示了更为细致和深刻的决策过程。佩特科(Petko)的著作虽然在深度上未必超越前几本,但其广度和涵盖范围却非常之宽。 这些书籍涵盖了经济学研究论文写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大部分都易于获取。我会在课后提供获取途径,但有一本需自行购买。其他书籍多有电子版可供线上购买,或由我们提供下载链接。这些书所介绍的研究方法都非常实用且可操作,并非生僻难懂,且多有配套资料可供下载。我强烈推荐大家,若有时间和兴趣,务必获取并阅读这些著作。它们均由优秀的学者撰写,深入探讨了经济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

除了书籍,我还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关于经济学写作的实用文章和资源。鉴于版权规定,书籍无法直接提供,但这些文章已上传至课程网站。例如,约翰·科尔·科克伦(John Cole Cochran)撰写的《博士生写作技巧》,虽然标题面向博士生,但其中的建议对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都极具参考价值。另有杜克大学的《经济学写作指南》和哈佛写作项目(Harvard Writing Project)的《经济学写作》两篇文章,篇幅精简,却能帮助大家全面理解写作流程。

本课程内容也汲取了这些书籍中对大家最有益的部分,并在课堂上进行呈现。这些观点与书中所述基本一致,可谓学术界的共识,相信能为大家提供坚实的指导。

好的,接下来介绍一些其他实用书籍。有同学刚才问到人工智能(AI)的应用,对吗?这里有一本由我院2020届毕业生许家诺同学推荐的电子书,作者是安德鲁·沃尔沃斯(Andrew Walworth),该书可在线免费获取。此书名为《研究论文写作的正确英语》(Right English for Writing Research Papers),出版于2023年。许家诺同学特别推荐其中的第九章,该章提供了将聊天机器人(Chatbot)作为写作助手的指南与技巧。

安德鲁·沃尔沃斯还著有其他专为AI使用而撰写的书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关于AI工具,我会在课堂上简要提及,但不会深入探讨。原因在于,AI目前尚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可靠,其提供的更多是建议而非确凿事实。我更倾向于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不鼓励大家过分依赖它来取代独立的思考过程。尤其在文献查阅环节,AI的不可靠性尤为突出,可能生成完全虚构的信息、论文或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新颖角度,这极具风险。因此,如何恰当地使用AI,需要大家自行谨慎把握:它在某些方面或许有用,但绝不能替代你的搜索和思考过程。尽管如此,安德鲁·沃尔沃斯的这本书,特别是其第九章,仍值得大家下载阅读。 除了安德鲁·沃尔沃斯的著作,今天的讨论页面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使用AI工具的资源,以及其他值得推荐的优秀书籍。在此,我将向大家重点介绍几本。

尤其对于那些阅读速度快、热爱学习的同学而言,在当下这个时代,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若长期仅接触短篇材料,个体的逻辑思维强度和延展性易受局限。相反,阅读长篇著作能引导你的思维逻辑持续深入,最终你会发现,由此构建的逻辑链条严谨而连贯。因此,切勿低估阅读好书,特别是厚重书籍的价值。

我接下来要推荐的第一本书,我会竭尽所能地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其中的核心观点,尤其是如何有效撰写文献综述的策略。它就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本书也有中文译本,它能深刻挑战你的阅读认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深度阅读的精髓。

接下来,我想介绍另一本同样精彩的书。此前有同学表达了学习学术写作、撰写能展现个人观点的文献综述的期望,对此我极力推荐以下这本书籍。这本书名为《他们说,我说:学术写作中的关键对话》,由杰拉尔德·格拉夫和凯茜·伯肯斯坦合著。它虽然篇幅不厚,但揭示了一个学术界鲜有人直接教授的核心要点:如何将前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论述有效结合。它将这些常被视为“黑箱”的写作秘诀彻底剖析,并转化为多种实用模板,引导读者亲身体验学术写作的精髓。其中文译本名为《高效写作的秘密》,尽管在翻译上略微淡化了原著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秘密”这一标题或许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无论如何,它都是一本能有效提升写作思考能力的出色读物。

此外,我还推荐文森特·瑞安·鲁杰罗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这本书同样非常优秀,虽然与写作的直接关联性较弱,但它能帮助你进行自我审视,因为写作本身便是一个锻炼理性思维的过程。这本批判性思考指南的侧重点并非在于负面批判,而在于引导你深入思考,提升理性的认知能力。它强调的是超越感性,构建一套严谨的思考体系。

最后,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的《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也极力推荐,其中文译本质量上乘。 徐伟提及的这本书,虽与写作本身无直接关联,却能有效深化逻辑思维。其内容引人入胜,文笔流畅,避免了阅读的枯燥感,且已出版中文译本。

接下来,我想推荐一本关于英文写作的经典著作,即威廉·斯特伦克(William Strunk)和E.B.怀特(E.B. White)合著的《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该书亦有中文译本。这本书声名远播。作者之一威廉·斯特伦克(William Strunk Jr.)曾是康奈尔大学的英语教授,因此在康奈尔大学校园内,无论专业背景,几乎每个学生都人手一本这本小巧却精湛的《风格的要素》。此书文字凝练,堪称典范。对于希望提升英文写作能力的同学,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不仅在于掌握词汇和技巧(这些固然重要),更在于能够阅读到高质量的英文范文。而《风格的要素》正是这方面的典范,其文风简洁明了,直指要旨。它能帮助读者清晰、有效地表达观点,书中更蕴含了诸多重要的英文写作原则,而非仅是表面技巧,这些原则被反复强调。因此,我特别向那些志在持续精进英文水平的同学强烈推荐此书。以上便是我今日推荐的几本读物。

本次课程实际上并未设置固定的教材。考虑到学校要求,我们指定了傅老师的著作作为名义上的教材,但实际上,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于从所推荐的各类书籍中汲取精华,分享给各位同学。我认为这门课程整合了前人的诸多经验。我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内容,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并激发大家在本课程及论文写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力,远超仅仅通过论文答辩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意义远不止于纯粹的学术训练。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你必须做出无数明智的决策。这正是论文写作所要训练你的核心能力:它并非仅仅是撰写一篇论文,更在于在写作中不断做出决策。因此,你将面临诸多决策:例如,决定勤奋投入;决定独立思考、明智判断、秉持公正;决定不偏激批判他人工作,也不贬低自身成果。这些都是写作过程中必须做出的关键抉择。

此外,你必须秉持以证据为基础的原则。这意味着你所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都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并始终以此为自我检视的标准,坚守这一立场。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证据进行合理的解读。即便基于事实,如果论证方式不当,也可能导致结论偏颇。因此,你必须明确决定,不仅要以证据为导向,还要确保对证据的解读是严谨和合理的。这些决策过程本身,便蕴含着诸多共通的良好原则。 论文写作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要求我们学习并运用良好的决策原则。它不仅是学术实践,更是培养广受欢迎的专业人才的训练场。因为雇主真正寻觅的是那些能够做出明智决策的人才,而非仅仅是文笔出众者。最终,企业、行业乃至各类组织都渴望拥有能够为自身带来价值的优秀决策者。因此,论文训练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你在不断决策中学习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

鉴于个人抱负与才能的差异,你可以自主选择本科论文写作的挑战难度。在此我想强调,并非所有学生都必须在本科论文写作中力求达到可投稿甚至发表的专业水准。没有人对此有强制要求,你也不必自我设限,因为每个人的才华、时间与机遇组合各不相同。

因此,每个人都应进行自我审视:既然需要撰写论文,毕业后的规划是怎样的?若计划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并需撰写硕士论文,何不在本科阶段便扎实掌握论文写作技巧,使本科论文成为硕士论文的基础,从而拓宽未来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若你的道路通向业界、政府或创业等领域,选择非学术性发展,那么又何必为论文不及他人“精深”而焦虑?你只需确保基础工作正确无误,无需与那些致力于独特数据和精密研究的同学进行同等水平的竞争。这正是基于个人抱负差异所做的决策。

无论何种选择,务必确保基础扎实。至于论文深度,则应取决于当前及未来的需求。例如,若硕士毕业后计划进入业界,便无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追求博士级别的研究。然而,了解学术界的思维方式及其研究成果仍是必要的,因为在未来的实践中,你将不可避免地与学术工作及其结论打交道。若未能学会如何根据这些学术成果做出明智决策,便可能因此导致失误。 否则,你可能会错失本课程为你提供的、为期三个月的深入思考机会,这将十分可惜。因此,你需要自行做出决策。你们每个人都富有抱负、聪颖且独一无二,拥有各自的机遇与职业选择。我的建议是:当你能够做得更好时,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如果你是一名能力出众、求知欲强、学习迅速的学生,并且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你的发展机遇也允许你投入到论文写作中,那么为何不努力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呢?

然而,也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承担。如果你的志向不在此,不打算继续学术道路,或不将写作视为职业技能,而只是希望顺利毕业,那么你的目标就应放在完成基础任务上。只要你扎实完成基础工作,毕业自然不成问题。但请注意,无论是在选题还是执行基础任务的过程中,核心在于掌握其背后的原理。若你仅完成任务而未能领悟其原理,那么当你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或领域时,仍需从头学习这些原理,因为许多知识是共通的。

在这种情况下,看到他人取得更卓越的成就时,不必感到焦虑。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道路。因此,无需为他人的复杂工作感到不安,也无需因自己的成果未能达到预期而沮丧。假设你投入大量时间完成的工作,其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未呈现出预期的信号。面对这样的“零结果”,你必须做出决策:学会如何理解、解读并阐述你的论文。因为即使没有“新发现”,论文也并非不能发表。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不应过度扩展,执着于寻求“上、下、左、右”方向上的创新。

因此,当你付出大量努力却未能获得理想结果时,切勿气馁。首先,你的工作可能存在其他解读角度;其次,请记住你是一名初学者。这是你第一次真正撰写学术论文,你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所以,请下定决心,以正确的方式完成这项工作。这在你的学术、职业乃至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至关重要。

面对当前的论文写作,你需要决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此次论文的难度和深度上投入多少。这是你的个人选择,无需与他人相同。但请记住,只要你正确完成最基础的工作,毕业就毫无疑问。

好的,以上便是本课程的引言部分。总结一下,我已经向大家提供了我的个人信息、助教信息、课程网站以及课程描述、时间安排、成绩构成、推荐书目与文章,并鼓励大家做出明智的决策,成为备受追捧的专业人士。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是否选择科研道路,成为备受追捧的专业人士,应是你们共同的目标。专业人士在决策时,会遵循特定原则,展现出其独到智慧,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毕业论文(Thesis writing)的撰写过程,为你们提供了大量进行专业决策并付诸实践的机会。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学习过程,我教授此课程多年,深有体会。回国之初,我曾对此感到不解:为何中国学生必须撰写论文?在美国,只有选择“荣誉论文”(Honors thesis)项目的学生才需参与,其他同学无需强制撰写。当时,我未能理解为何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论文。

然而,多年以后,结合自身经验及学生的最终成果,我逐渐确信其价值所在。在整个大学训练过程中,如果能有诸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并完成一个综合性产品(例如建筑专业的学生会制作模型),那么毕业论文或许并非必需。但若缺乏这类能让学生完整地打造一个“产品”——而毕业论文正是一个“思维产品”——的机会,那么,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多维度决策与实践,其价值便不言而喻。

这番话是我的肺腑之言。否则,在我最初教授此课的一两年里,我仍会质疑为何每个人都必须撰写经济学论文,而非让他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事情。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的确有其价值,因此我希望你们也能相信这一点。论文所蕴含的原则,在众多应用场景中都具有共通的价值,只不过此次它以一篇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

好的,以上是课程的引言部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知道课程到11点50分),我们将探讨一些概念性问题。那么,“论文”(thesis)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追溯一下词源。“the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置放”、“提出”,或更贴切地说,是“一种立场”(position)。在希腊语中,它就代表“立场”。因此,英语中也衍生出许多相关词汇,例如“反对论点”(antithesis),即有人反对你的立场;“假设”(hypothesis),指未经证实、假定的立场;以及“综合”(synthesis),则是将多个立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体。这些都体现了“thesis”的词根含义。所以,当你进行论文答辩(thesis defense)时,其核心在于捍卫你的立场或论点。你的论点可以是关于某种实证或理论关系,也可以是对某一概念的界定。当你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其他研究者不同时,你所持的观点就是你的立场,你需要对其进行阐释和辩护。在经济学领域,这种立场通常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建立的理论或实证经济关系。你的辩护并非通过声音大小来竞争,而是通过科学方法的严谨性。通过这种方式,你的论点才能获得学术界的共识和认可。

追溯其词源,“thesis”一词源于古希腊传统,它承载着古希腊文化的核心理念。在古代大学,教授授课后,通常会举行一场辩论(disputation)。学生们可以针对特定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展开论证。在此辩论中,个人所持的观点即被称为“论点”(thesis)。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人们围绕特定论题进行对话和思辨的传统。

拉斐尔创作于16世纪的著名壁画《雅典学院》生动地诠释了这一传统。画中汇聚了众多古希腊哲学家,而画面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正相互交流,阐释各自的观点。这幅画共描绘了横跨时空的21位不同人物,代表了古希腊所有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柏拉图倾向于探究真理、美德和正义等精神层面的观念;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关注世俗的现实。这种差异在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左侧的柏拉图手持其著作《蒂迈欧篇》,手指向上方,象征着他追求超验世界的思想;而亚里士多德则手持《伦理学》,手指向下,代表着他立足于现实世界的立场。他们二人通过这种姿态,直观地展现了各自的论点和思想主张。

这两位哲人之间展开的对话,每人都在捍卫和阐明自己的论点,这正是“论文”的核心理念。因此,当你撰写论文时,不妨将自己置于这幅画的场景中,想象你正在与人进行对话。这些对话者并非古希腊哲学家,而是学术界的同行、论文中引用的文献作者、前来聆听你答辩的教员,以及像我一样阅读你作品的课程讲师。你将与这些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尤其是在文献综述中引用的研究者,你需要向他们展现你的立场。这正是“论文”所蕴含的深层意象。

综上所述,论文的词源是“立场”,它在辩论或对话中得以显现。因此,在选题之初,必须牢记:一个好的研究题目必然根植于一个活跃的学术对话(conversation)之中。如果你所关注的议题缺乏广泛的讨论,或难以找到相关对话者,那么你需要重新审视该题目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因为你的论文和论点,必须在既有的学术背景下才能确立你的立场。正如画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世界观的截然不同,你的立场也需在现有的讨论中找到定位。撰写论文,并非仅仅为自己,更是为了融入学术共同体,参与一场对话。因此,你越是深入理解这一对话,就越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研究立场。 未能清晰界定并融入既有的学术对话,将使研究者难以确立自身的研究立场,亦难以吸引关注。因此,在思考与选题时,论文的核心在于明确自身的论点(point)。这一论点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植于学界就某一议题所展开的讨论背景之中。唯有置身于这场对话之中,方能有效提出并论证个人见解。若选题时未能找寻或理解此对话,其研究方向便可能出现偏差。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一个鲜有人探讨的领域尤为艰难,因其要求研究者自行开创学术对话,此乃经验丰富的学者方能驾驭之重任。

我强调此点,旨在向各位传达,当前本科阶段在论文撰写中遇到的难题,在未来攻读硕士学位时仍可能面临。因此,及早审视并解决这些困难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看,本科毕业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在性质上颇为接近。一篇严谨用心的本科论文,其质量完全可能超越一篇平庸的硕士论文。

然而,“学位论文”(Dissertation)则截然不同。“论文”(Thesis)一词通常专指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学术成果,而“学位论文”(Dissertation)则特指博士阶段的著作。追溯词源,“dissertation”意为“持续深入地考察与探讨”,这暗示了其内容需具备更宏大的体量和更深的探讨广度,与“thesis”所强调的“提出并确立论点”有所区别。在当前的学术传统中,“dissertation”已成为博士研究的专属表达。

两者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对“原创性”(originality)和“新颖性”(novelty)的期望。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而言,国际学界普遍的要求是“应用能力”(application),即能够正确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而要求在特定领域内提出全新、颠覆性创新的,通常是博士生所肩负的使命。他们拥有四到七年的充裕时间进行深入研究,这与本科生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以及训练深度显然无法相提并论。 虽然通常不期望本科生做出真正颠覆性的原创研究,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无法进行原创性探索。事实上,在本课程的过往届次中,曾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与教师共同完成并发表了学术论文。然而,此类情况极其罕见,仅属个例。

绝大多数本科生主要完成应用型项目,并能正确执行。若能在项目处理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见解或创新之处,自是锦上添花。但其基础要求始终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杜绝抄袭;确保基础回归分析的准确性;能够充分理解并阐释其结论的依据和含义;并最终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研究成果。